朱江明:通过各种模式,将中国汽车融入全球

撰文 / 温 莎

编辑 / 张 南

设计 / 师 超

“汽车产业很难一步到位,不是整车出口,或者车企到国外建厂就可以了,只有通过各种模式去拥抱,才可能把中国汽车融入到全球去。”

9月5日,主题为“全新节奏”的2023轩辕新汽车之夜上,零跑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和上百位汽车人共聚一堂,他说,“我认为只有多种模式并存,才可能去快速拥抱全球市场。”

此前一天,零跑汽车亮相慕尼黑车展,举行“LEAP TOGETHER 共享科技未来”全球战略发布会,全面展示全域自研最新成果LEAP3.0架构及首款全球车型C10。朱江明在发布会上宣布,慕尼黑车展是零跑全球化战略的起点。

与其他新势力相比,零跑的全球化之路有可以复制的经验,朱江明的上一个身份是大华股份创始人。在安防领域,大华已经成为一家货真价实的全球化企业,“目前大华整个销售的50%来自于海外,利润的75%来自于海外。”

朱江明见证并参与了大华出海的过程,颇有心得。他认为,出海是件无法一蹴而就的事情,而是像荷花一样,一点一点的的变化,然后才能成倍增长,迅速铺满整片荷塘。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和合作。

“开放、共创、全球合作,是实现智能电动快速普及的关键。面向未来,零跑汽车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厂商,还是智能电动汽车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。”朱江明说。

今年7月,零跑正式发布了第三代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(LEAP3.0),并将其命名为“四叶草”,并在此基础上定制了四种“技术输出”的商业合作模式:

模式一,基于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及周边控制器的技术共享;模式二,基于电子电气架构、周边控制器及电池、电驱的技术共享;模式三,基于下车体整体交付的技术共享;模式四,基于整车级合作的技术共享。

从零到整,零跑汽车展现出了十分开放的态度,不排除任何一种可能性,可以跟所有的车企以及各个合作伙伴进行各种合作。

“有很多企业,比如说某一个国家的首富也想搞新能源,但是没有技术,想快速进入这个市场,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ODM的合作模式。未来我们想通过用各种合作模式扩大朋友圈,一起加速整个新能源的进程。”

过去,中国以市场换技术,外方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。但近来风向发生改变,中国车企开始进行反向技术输出,上汽联手奥迪共同研发电动车平台,大众汽车与小鹏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,都是其中的代表,零跑汽车技术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之中。

“我们这几种模式都已经有了成功(合作)的案例。”朱江明透露,“零跑目前已经签署了一个下车体级别的技术授权,以及一个整车级别的技术授权。

在安防领域,大华的出海之路就不拘一格,到了汽车行业,零跑依旧走出了自己的特色,关于中国汽车和零跑汽车出海的路线,朱江明已经想得很明白了。

“2002年,索尼松下高大无比,我们非常渺小,只有通过产品的不断进步才能拥抱全球,甚至后来我们为他们在做定制化,慢慢一步一步逐渐壮大。”他说。

以下是朱江明的演讲实录:

我总结,在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、电池和电驱这4个方面,中国企业是有优势的,传统汽车现在可能最弱的就是底盘的一些电控,今天我也去看了很多法国和德国的相关零部件企业,包括最大的传感器,底盘件供应商,这是我们要去加强的,有担忧是对的,但我们也要有信心,我们有自己的优势。

从出海这个角度,2002年的9月,很巧,我在做大华安防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出海,那是去美国,背着一摞说明书,一个易拉宝,再加上一台DVR,就坐飞机去参展,是个3*3米的展台,非常渺小。

但是10年以后,大华展台的位置已经越来越大了,从100平米到200平米再到400平米,逐渐做到了安防行业最大,每次行业参展我们都是最大的。

做汽车以后,第一次去上海参展,我记得零跑只有400平米的展台,那时候奔驰宝马可能都是4000平米,4000夸张了,一两千总是有的。我当时就想,将来也要跟他们一样大,甚至比他们还大。

这一次来德国,我们是第一次汽车出海。

以安防为例,目前大华整个销售的50%来自于海外,利润的75%来自于海外,成为全球化的企业我们基本上经历了大概十几年的时间。

刚刚冯擎峰总讲荷花定律的例子是很明显的,是一点一点的变化,后面就是成倍增长,迅速铺满整个荷塘。贾可老师的几个共创合作我也是很认同的,来德国前,我也在国内的论坛分享了一些理解和看法,希望车企之间加强更多合作,零跑也愿意把我们的一些成果去共享,当然前提是创新。

零跑发布的全新一代架构,就是四域合一,是很好的创新,只有有了创新,才能在成本上进步,才能在性能上进步,通过不断的创新产品才会有竞争力。所以在零部件技术的合作上,我们要再往前走。

我们看欧洲,汽车产业是它的命脉,成就了那么多核心零部件企业。再看日本,日系的零部件体系和整车体系也是比较封闭的,韩系也是。美国现在是开放的,选择全球化供应商。

从新能源产业来看,中国零部件目前是最丰富的,在整车成本结构上,中国是最有优势的,无论从成本最大的电池也好,还是电驱动,再加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,中国都有非常强的竞争力。剩下的底盘,跟机械跟电子控制相关的部分,中国相对弱势,所以还是要结合到一起,思考怎样通过一个平台能够让所有的企业共同进步。

汽车产业很难一步到位,不是整车出口,或者车企到国外建厂就可以了,只有通过各种合作模式,才可能把中国汽车融入到全球去,哪怕是德系、日系进入中国的时候,也要跟中国企业合作,必须跟你合资,因为这是一个国家主导的产业,不可能说全进口,这是做不到的。我们还是需要用各种合作模式去出海,去拥抱全球市场。

原来做安防的时候,大华不拘一格。2002年,索尼松下高大无比,我们非常渺小,只有通过产品的不断进步才能拥有市场,甚至后来我们为他们在做定制化,慢慢一步一步逐渐壮大,这是一个过程。

我们一定要以不拘一格的各种模式行驶在全球市场,不能完全说就一竿子打到底,或者说我要去建厂,那只是一种模式。我认为只有多种模式并存,才可能去快速融入全球市场。

声明: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,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删除。

上一篇 2023-11-21 21:29
下一篇 2023-10-04 13:05

相关推荐